秋分——雷始收声 蛰虫坯户 水始涸
时间:2021-09-24 来源:钟祥中医院
秋分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,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,太阳到达黄经180°时。分即半,秋分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。同春分一样。此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,昼夜相等。此后,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,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,黑夜延长,气温降低。 秋分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产生一次次的降水,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。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,已经到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时候。对人体来说,同初秋时节的温燥证不同,秋分后容易出现凉燥证,表现为头痛身热、恶寒无汗、口唇干燥、干咳不止等。 饮食调养方面,以滋阴润肺、养阴生津为主。还可以吃一些茯苓、芡实、山药等,以补益脾肾,巩固先天、后天之本,有利于冬季进一步进补。 一候雷始收声: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 二候蛰虫坯户: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,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,准备过冬。 三候水始涸: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,将开始逐渐干涸,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。 饮食调理防秋燥 进入秋季后,天气明显干燥,人们很容易出现干燥上火的症状。中医理论认为,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脏,而肺为娇脏,很容易受到燥邪的侵害,燥邪入里又容易化热。所以,秋季应注意养肺润燥,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秋季上火。预防秋燥,从饮食调理入手是非常必要的,推荐多吃有滋阴润燥效果的蔬果,如萝卜、银耳、莲藕、百合、梨、苹果等。秋燥易伤人体的津液,因此要注意多补充水分,可以选择白开水、淡茶、果汁等,一次不要喝太多,少量多次饮用效果最好。 早晚需添衣、卧时头朝西 俗话说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秋分时昼夜温差加大,早晚应注意添衣保暖。尤其是老年人,因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,血液循环减慢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天冷天热都容易引起疾病,更应适时增减衣服。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,秋分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,除了应适时增添衣服外,夜晚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被子。秋分时仍应遵守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养生原则,睡觉时头宜朝西。明早在唐代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就记载:“凡人卧,春夏向东,秋冬向西。”春夏属阳,卧时宜头朝东;秋冬属阴,卧时宜头朝西,以合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原则。睡觉时宜侧身屈膝而卧,可使精气不散。 登高望远益身心 秋分时秋高气爽,很适合登山运动。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,可增强体质,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。经常登山可以增强下肢力量,提高关节灵活性,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,预防静脉曲张、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疾病,而且能有效刺激下肢的经脉及脚底穴位,使经络通畅。在登山过程中,人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,肺通气量、肺活量明显增加,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可得到很好的锻炼。此外,山林地带空气清新,大气中的浮尘与污染物比平地少,负氧离子含量高,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。 |
|
|
- 上一篇:白露——鸿雁来 元鸟归 群鸟养羞
- 下一篇:世界心脏日|关爱你我,从“心”做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