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——桐始华 田鼠化为鹌 虹始见
时间:2021-04-09 来源:钟祥中医院
清明是春季的第 5 个节气,在公历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,太阳位于黄经 15°时。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:“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鹌;三候虹始见。”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,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,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,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,当真是一派好春光。 清明既是一个传统的节气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,包含着民俗的意义。扫墓活动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 10 天或后 10 天进行。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,比如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另外,我国民间有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的说法,清明时节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,很多人会选择此时出门春游或踏青,放松心情,感受大好的春光。 清明节也叫“寒食节”,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古老的习俗,即家中不开火,吃冷食。这种做法并不可取,尤其是阳虚体质、气虚体质者,身体本就阳气不足,又吃冷食,很容易耗损或阻碍阳气的运行,加重原有的体质偏颇问题。 起 居 养 生 在五行中,肝属木,与春相应,主升发,在立春萌发生长,到清明之际达到最旺。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,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,还因肝阳上亢造成情绪失调,气血运行不畅。所以清明养肝应重在养肝阴、疏肝理气。在这个节气里,养肝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“人卧血归于肝”,即肝是藏血的器官,而凌晨 1:00~3:00 则是肝经的调养时间,可养肝血、滋肝阴。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,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,从而可有效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,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。 饮 食 养 生 春季万物回复生机,阳气生发,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,这时候,春季主肝,容易肝火偏盛,尤其是现在人们生活的节奏很快,压力又大,很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问题,表现为容易发火、急躁、目赤、胁痛、口苦等。所以春季应该注意疏肝、清肝火。少吃辛辣:辛味食物有帮助生发阳气的作用,如春季的葱和蒜品质好、营养也丰富,适量食用一些对预防春季上呼吸道感染有帮助。但春季不应吃性质过于燥烈的食物,如花椒、辣椒、胡椒等,也要少吃羊肉火锅、麻辣香锅等。多吃新鲜蔬果:春季注意从饮食多摄取营养,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,宜多吃新鲜的蔬菜、水果,如韭菜、菠菜、茄子、油菜、莴笋、香椿、草莓、樱桃等,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,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。 春季宜吃芽菜:春天吃些芽菜,能助人体阳气的升发,对健康很有好处。常见的芽菜是由种子萌发的芽,如绿豆芽、黄豆芽、黑豆芽、豌豆芽等,它们富含维生素、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,因为生长期短可以避免农药污染,质地鲜嫩、吃起来非常可口。 春练对于年轻朋友而言可能更为简单易行,但对于中老年人而言,春练更要科学合理、有针对性。所以建议选择一些太极、五禽戏、八段锦等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气功功法来习练。 情 志 养 生 现实生活中,清明扫墓难免悲伤落泪。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,是真实感情的流露,无须掩饰,不必刻意控制,哭出来有利于亲属间的情感交流,更利于心理健康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,可以释放能量,调整机体平衡,缓解肢体和心理的紧张,甚至还能减轻疼痛。放开自己的压抑情绪,哭上一场,内心的紧张、压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减少了许多。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,自然而单纯的悲伤,是一种治疗。 清明三月节坐功 《遵生八笺》中原文如下:“运主少阴二气。时配手太阳小肠寒水。坐功:每日丑、寅时,正坐定,换手,左右如引硬弓,各七八度,叩齿,纳清吐浊,咽液各三。治病:腰肾肠胃虚邪积滞,苦寒,耳聋,嗌痛,颈痛不可回顾,肩拨,月需折,腰软及肘臂诸病。” 具体方法:每日 3:00~5:00 时,盘腿静坐,运气调息,先左手朝左侧平伸如开弓状,右手弯曲平胸并用力向右后方向牵拉如开弓状,两手指各起剑诀(中指、食指平行伸直,拇指扣于向掌心弯曲的小指、无名指指甲端),头眼同时朝左转动并吸气;继之复原如预备坐式。随后,右手朝右平伸如开弓状向右前伸出,左手如拉弓状,向左后拉并呼气,双手指仍起剑诀,头眼同时向右转动。如此交替反复练功七八次,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,调息吐纳,津液咽人丹田九次。 保健功效:腰肾肠胃虚邪积滞,畏寒耳聋,咽候肿痛,颈椎麻木,肩痛臂酸、腰酸背痛等杂症。对于高血压等病引起的头昏目眩、胸胁胀满等症状亦有很好的疗效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