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——桃始华,仓庚鸣,鹰化为鸠!
时间:2021-03-05 来源:钟祥中医院
惊蛰,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。“蛰”就是藏的意思,惊蛰是指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,万物复苏。 气候特点: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。春雷天气是在惊蛰节气比较常见的天气状况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正是大好的“九九”艳阳天,中国人自古很重视“惊蛰”这个节气,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 虽然日照时间明显增加,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的原因,气温波动还是很大。 初春是疾病高发的季节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,意思是,人体正气充盛,邪气就没有侵入机体的机会,人也不容易患病。所以惊蛰时要注意调理,注意维护良好的室内环境卫生,开窗通风,加强运动,预防传染类疾病的传播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。 日常起居防风邪 在我国北方,春季风沙很大,《黄帝内经》中说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春季感受风邪常引起头痛、关节痛、风疹等疾病。春季防风邪,首先要注意增减衣服,适当捂一捂,远离风寒的侵袭。第二是居室白天通风,夜间关闭门窗,以免虚邪贼风入侵。 多食野菜保健康 惊蛰以后,野菜陆续上市。野菜吸取大自然之精华,营养丰富,有些本身就是药材,多食有益健康。 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,其味甘,性平、凉,入肝、肺、脾经,凉血止血、清热利尿,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,对于痢疾、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。荠菜可炒食、凉拌、做馅等。 蒲公英性寒,味甘、微苦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的功效。可防治乳痈肿痛、痈疖疔疮等,可生着吃、炒食、做汤、炝拌、做馅等。 多吃梨 惊蛰后气温升高,人们容易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而梨子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这时吃梨,对身体有滋养作用。 此时,阳气初升,饮食上应口味清淡、性味温和。平素多食应季的蔬菜,如春笋、菠菜等。 多梳头有助头部气血畅通 《养生论》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。”其实,梳头除了梳理乱发,也是梳理头部的经络、气血。尤其在春天,自然阳气萌生、升发,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,向上、向外升发,聚集于头部,头为诸阳之会,多梳头有助于头部的气血畅通。 惊蛰最易“放风筝” 放风筝是我国自古以来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,更是惊蛰时节最适宜进行的户外运动。春季气候宜人,此时外出放风筝可以舒缓被“囚禁”了一冬的躯体, 有助于肝阳升发,不仅锻炼了四肢的肌肉筋骨,还有利于缓解眼部疲劳,改善视力。最后,西医认为放风筝可以对各个骨关节及韧带进行适当的拉伸, 抬着头还可锻炼脊柱,是个既能锻炼全身又温柔安全的运动。但是即便如此,我们依然要时刻注意脚下,只看空中的风筝很容易会使自己拌倒,所以请大家在放风筝时一定要注意安全。 起床做操防春困 搓脸。两手搓热后并排放置,手指并拢,罩于面部,似接非接,手不触面,上下抚动一遍为一次,共做六次。 按压风府穴。先用手梳头,再用手指按压风府穴,三下为一次,共做六次。 擦额头。食指弯曲,以指中节贴于额部用柔力向两边分摩至太阳穴后,揉太阳穴,顺、逆时针各揉三圈为一次,共做三次。 转眼珠。双眼微闭,眼球顺、逆时针各旋转六圈后,用双手大鱼际旋转按摩两眼眶,先逆后顺各转六圈。 摩鼻翼。两手拇指指侧相擦至热后,上下摩擦两侧鼻翼至热,再点按迎香穴至热。此法能宣肺气,防感冒。 |
|
|
- 上一篇:预防煤气中毒小知识
- 下一篇:积极面对肾病 共享精彩人生